關於「樂觀積極」(中)
上一篇討論的是,為什麼「樂觀積極」是一個值得我們去培養的能力以及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會是一個更好的策略選擇,主要體現在「樂觀積極」態度能夠讓我們無論身處在什麼樣的環境或是時代背景之下,都有更寬闊的視野看到更多的機會,更多讓我們邁向理想人生的可能性,且心理學領域也確實有研究顯示,樂觀的態度更可能帶給個人健康、快樂相當顯著的益處,尤其是面臨人生變故的時候,樂觀的益處更是明顯。
那到底,什麼是「樂觀積極」?
前面不斷強調「樂觀積極」是一種策略選擇,但實際上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實際上會受天生基因的影響,卻也可以經由後天培養且強化。仔細想想身邊的例子,有些人就是天生樂觀、正面,而有些人就是天生比較負面、消極,近年來的正向心理學研究也確實承認這樣的事實。這表示雖然「樂觀積極」是一個更好的人生策略,但還需要具備執行這項策略的能力,或是說將這個策略實踐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這也意味著想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樂觀積極」者,並不是簡單告訴自己:哦,接下來的人生我要樂觀積極、努力向上⋯⋯等類似的心靈雞湯式的自我暗示這麼簡單。「樂觀積極」在某種程度是其實是一種對於事物的詮釋方式,看待事物的視野,一種思維模式,因此想要習得這項能力,是需要打從內心深處接受這樣的概念,並且日復一日不斷地進行實踐與反思,直到這樣的人生態度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以下為個人透過針對從正向心理學中所收集的資訊進行整理後的部分重點來盡可能說明「樂觀積極」的定義(這部分沒有絕對定義,經供參考):
- 樂觀的解釋風格
解釋風格(explanatory style)的定義就是「個人對於負向事件的獨特解釋方式」。悲觀者對於挫敗或不幸事件的解釋,通常會歸諸于穩固、全面、內在的因素。其中,穩固的因素是指,持久而且未來不太可能會改變的因素。全面的因素是指,幾乎涵蓋所有生活面向的普遍因素。內在的因素是指,源自于個人心理特質或信念的因素,而不是外在情境因素。相對的,樂觀者的解釋則傾向非穩固、特定、外在的原因。此外,樂觀的解釋風格聚焦一種自我控制的主體能動性,傾向以維持正向態度的方式來解釋挫敗或不好的事情,有把握自己能夠達成目標。
Ex:以考試不及格為例,「悲觀者」會將事件解釋成是自己本來就能力差、自己本來就不會考試、自己本來就什麼都做不好等等這類「內在」且「穩固」的因素(「穩固」在這裡的意思是無法或極難改變的因素),也因此導致「悲觀者」並不會主動尋求解決方案而且會習慣性壓抑不去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反之,「樂觀者」會解釋成剛好這次準備的不充分、這次的出題比較難等等這類「外在」且「非穩固」因素,並且會主動尋求資訊或解決方案(比如檢討失敗原因,找出可以改善之處以便下次達成目標)。
- 希望理論
Snyder提出的希望理論(hope theory),定義希望為意志力與「方向力量」。主體能動性(agency)是一種意志力量,能夠讓人有能量與決心堅持追尋個人重要目標。Snyder所謂的「廣通思考」(pathways thinking)就是「廣通力量」(waypower)。根據Snyder的解釋,廣通力量就是有信心可以找到達成理想目標的途徑。再者,如果遭遇障礙,也可以找到突破障礙的其他替代出路。
1. 我精力旺盛追尋我的目標(主體行動力)。
2. 過去的經驗讓我有充分準備可以迎接未來的挑戰(主體行動力)。
3. 我可以想出許多方法讓自己脫離困境(廣通力量)。
4. 即使他人不支持,我知道我自己還是能找到方法解決問題(廣通力量)。
上述理論可能有些專有名詞不好理解,但簡言之,即「樂觀積極」其實就是一種看待/解釋事物的思維模式。此外,正向心理學領域對於「樂觀積極」的理解不僅侷限於此,甚至認為這樣的能力可以作為動機的一種來源(人類最大的力量啊),不僅能夠有效因應各種困境難題,而是還具備彈性使用不同因應作法的能力(畢竟可以看到更多可能性嘛),相較而言也擁有較多的正向情感性。所以,若以上述的定義作為參考基準的話,可以發現一般在生活中那些較有領導能力的人,能夠順利運作整個組織的領導人,幾乎都是「樂觀者」,因為運作組織勢必會碰上很多困難要克服,因此能夠順利攻克困境的領導者,不僅僅證明自身具備因應不同苦境的能力,而且通常在互動過程中也較容易讓他人感受到正向積極的氣質(也可以解釋成幽默風趣的概念),不是嗎?
宏觀來說,培養「樂觀積極」的態度作為應對人生的主要策略,不僅僅能夠增加達到人生目標的勝算,在克服困境的過程也更容易體驗到樂趣所在,並且也更有機會成為那個充滿吸引力的靈魂,怎麼看都是一筆划算至極的選擇。
只是,世間沒有白吃的午餐,想要培養這項能力,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培養或是練習「樂觀積極」,下一篇將進一步探討,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培養或是練習「樂觀積極」。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