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寄來的經濟學情書》閱讀心得


1.  關於什麼是「市場」,什麼是「經濟」? *瞭解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很重要


 「經濟」是一個必須要釐清並且重點討論的核心,因為這會牽涉到一些關於社會不公平現象的討論(如:為什麼有些人貧窮而有些人那麼富有),甚至是「為何人類要破壞地球」等討論。而「經濟」與「市場」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必須要搞懂這兩個概念。 

 市場:市場就像是交易用的購物車。在超級市場裡,我們把要換取現金的物品放在購物車裡,而銷售者(超市的老闆或員工)用現金來換取這些東西,之後再用這些去交換他們需要的物品。換言之,市場就是一個「平台」的概念。 

 經濟:「經濟的形成,必須還有其他的條件:不僅是取得物品的能力,而是需要人類的勞力才能存在的生產食物或設備的能力。」換言之,經濟是一個需要人類勞力來作為基礎的特殊「能力」,才能撐起來的一個體系。 


2. 所有「歷史演化」下來所導致的「社會不公平」現象,其實都存在著偶然與必然因素,而本書著重在「經濟」這個必然因素的概念上。


所謂「偶然」,其實就是「運氣」。比如人類之所以會演化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約在八萬兩千年前,人類在「偶然」的基因突變下,首次獲得了說話的能力(懂得控制聲帶來發聲),取代了過去口齒不清的哭泣來傳達訊息,這種基因突變的偶然因素幾乎是無法預測的變數,但卻是非常深刻的影響了人類歷史的演化;又或是現實世界到處皆可看見的「不公平」現象(比如貧富差距,或是書中例子:為何是英格蘭入侵澳洲土著,而不是反過來的局面?),往往其實並不是因為某族群更為優秀(必然因素),只不過是剛好各自身處在的環境差異(偶然因素),決定了這樣的結局。

非洲、澳洲與美洲的地理條件,事先決定了該陸地的人們被歐洲人殖民的命運。這與DNA、人格特質以及智能毫無關係。」--《爸爸寄來的經濟學情書》

然而,我們無法控制偶然因素,但如果這樣的「不公平」現象中,存在著必然因素的影響,是否其實意味著我們就有值得努力的事物了?事實上,還真的是有。比如「貧富差距」之所以會成為現今社會的重要議題,不僅只是因為偶然因素的關係,還存在著一個絕對的必然因素所推波助瀾而形成的結果:意識形態。

PS:「人性」也是人類歷史演化的必然因素之一。人類開墾土地的實際原因,其實是因為他們快要餓死了(唯一的理由)。因為原有的生存環境會在自身獵捕技巧趨於精進下,逐漸被自己的成長所壓縮(簡單來說就是食物會開始不夠吃),所以唯一生存的途徑,就是開墾更多的土地。換句話說,所以的「革命」(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之所以會產生,往往並不是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更多時候純粹就只是那個背景下的人類不這麼做的話,就只能等死。也就是說,如果環境是充分能夠自給自足的話,人類實際上是更傾向於安於現狀的(比如現代仍舊很多能夠自給自足的原始部落存在,就是很好的理由)。這個前提很重要,因為這充分體現了現代社會很多鼓吹的價值觀(比如「人要用夢想」、「要不斷求進步」等),實際上都是違反人性,並且只不過是這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希望大家能夠具備的認知,因為一旦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選擇更安逸的生活型態或價值觀時,整個資本主義的社會就會非常脆弱。

換言之,這也是為何我們需要瞭解「經濟」的概念,瞭解這個概念背後的運作模式,因為正是現代人類運行經濟的方式(資本主義,一種意識型態),導致了各種「不公平」現象的誕生。很多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事物都是理所當然,但其實很多時候除了是我們運氣不錯之外(偶然因素,剛好生在不錯的家庭或國家),也是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希望我們這樣認為,因為只有這樣,這個資本主義所建構的經濟模式,才有辦法不斷地持續發展延續。而資本主義恰好就是一種只要稍微停滯,就會面臨崩潰的意識形態。


3. 資本主義的經濟運作模式或特點

一、交換價值凌駕於體驗價值:
「體驗價值」指的是無法量化的體驗,比如閱讀的樂趣、運動後的愉悅、潛水的快樂、看到美景後的震撼等等這類體驗(白話一點的說,就是用錢買不到的體驗)。「交換價值」就是把東西或體驗進行「商品化」(變成可以量化的物質),這樣就可以利用共同認同的媒介(比如美金)去進行交換,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我們用錢去買我們想要的東西。

而資本主義下的經濟運作模式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創造了一種新的意識型態:追求更多的利益,才能追求更好的人生。這也直接導致了「交換價值」凌駕於「體驗價值」的社會現象(即大家更願意談論金錢,或以金錢等可量化的回報作為互相幫助的前提),也正是這樣的變化,導致了我們今天體驗到的世界。


二、負債的角色定位(扭轉了過去的經濟運作模式,也是創造出大量財富的主要動力):
你可能很難想像,事實上在資本主義還沒盛行以前,人們分配資源(更精準一點的說法是盈餘)的方式是這樣的:生產—> 分配—> 負債/信貸。也就是說,資源/盈餘的分配必須是在生產之後才會發生的事,東西生出來了才可以做進一步的分配,這聽起來就很common sense,但現代社會卻不是這樣。

資本主義之所以扭轉了過去經濟運作模式,就在於將資源/盈餘的分配,變成可以發生在生產以前,這也就是「負債」的來源(具體發生的細節,這裡不爆雷,各位可以自行翻閱書籍)。而這樣的轉變,也是現代社會創造出大量財富的主要動力。試想一下,假如所有的資源/盈餘分配都必須發生在生產之後的話,考量到生產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因此這樣的模式就財富創造的角度而言,顯然是較慢的。反之,如果能在生產之前就先做好資源/盈餘的分配(比如借錢創業),等於是直接跳過漫長的生產過程,就已經先完成了現有與未來財富的分配,效率顯然是不在話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疑惑,還沒完成生產就可以先進行資源分配,這感覺就不合理,要是資源分配好了結果生產不出來的話呢?事實上這就是我個人之所以推薦這本書的主因之一,因為這就是現代經濟運行的模式,你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的話,一定要親自翻閱。


三、近乎無法無天的銀行
還沒完成生產就可以先進行資源分配,要是資源分配好了結果生產不出來的話呢?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個體系需要一個中介角色,去設定一個標準或門檻,來檢視誰不會出現拿了資源卻生產不出東西,誰在未來更有潛力可以創造更多財富,以至於此時此刻可以更放心把現有資源先分配給其(簡單來說就是借錢)。而這個中介角色,就是銀行。

但讓人戒慎恐懼的是,銀行在借貸的標準上,是完全基於利益考量,而幾乎沒有所謂的道德底線。也就是說,假如銀行認為某個想要借貸的人,雖然信用紀錄不是非常理想,但碰巧遇上經濟景氣的時代,銀行也會為了多賺更多的錢,而選擇冒這個風險。而事實上我們只要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還沒完成生產就可以先進行資源分配,要是資源分配好了結果生產不出來的話呢?」這段疑問,完全是可以成立的。而當這件事發生的次數越頻繁(越多人還不出錢),這個系統就越容易崩潰,而恰好這就是近幾個世代的金融危機(如08年次級房貸)爆發的主因之一。

這時候你可能會想到的是,政府難道不會介入去進行調節嗎?這也是現代經濟模式正面臨的掙扎之一(因為資本主義主張不應該讓政府干預市場,但政府不介入的話,卻又容易失控而引發巨大危機)。

PS:債務聽起來好像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但其實不然。如果你願意翻閱此書的話,就會發現其實債務的存在也是相當重要,或是說資本主義走到今天已經不可能完全撇除債務的存在,關鍵在於如何取得平衡,如何讓整體債務的比例拿捏上,可以不至於過高讓整個體制陷入危機,同時又不會太低而讓整個體制無法有效運行。


4. 資本主義現況面臨的困境(也是你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一、越發加大的貧富差距:這點應該也算是普遍共識了,但從個人的觀察結果來看,現實生活真正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的人,還是不夠多。貧富差距越發明顯的後果,就是導致嚴重的社會動盪;而社會動盪又會進一步讓既得利益者降低犧牲部分個人利益來換取整體社會推進或穩定的意願。換句話說,一旦貧富差距的社會問題沒有得到適當緩解的話,很可能抵達某個門檻之後,就會進入再也無法扭轉的局面當中。而針對這個問題,作為平民百姓的我們能做些什麼呢?除了本書提供的觀點之外(下面會提到),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意識到這件事之後,作為個體的我們應該要如何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去意識到哪些決定會進一步把我們推向深淵(比如為錢而活),哪些決定哪怕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至少不要加速深淵的到來(比如花時間更了解自己世界的運作模式、政治局勢、選舉時該怎麼做等等)?


二、民主遭到破壞:
資本主義會對民主造成破壞的這段論述,可能能理解的人並不多,但正因為現行的體系會產生上述提到的貧富差距逐漸加大的問題,也就意味著資源/權力或更集中在少數人手上(當我們說貧富差距時,並不只是單純指財富的差距)。當少數人握有大部分資源時,自然做出維護個人利益的決策,其中最有效的,就是直接對身處在的政治環境進行介入,企圖透過個人影響力(手上的資源)來影響政治發展,從而形成更有利於自己的環境。這也是為何財團對於政治的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尤其是在所謂的「民主國家」,因為選票很多時候靠的就是鈔票來堆疊,而當政治人物需要大量選票時,手上握有大量鈔票的財團自然就有更大的影響力。

——————————————————我是分隔線——————————————————

個人總結:

上面的問答,大多圍繞在對現象的探討,並沒有提出任何具體的解困方案,但在書籍中作者是有提出自己的一套解決方案,這部分就留給感興趣的讀者自行去翻閱。這本書對於經濟的描述與探討,算是自己這些年來閱讀相關書籍當中,屬於比較淺顯易懂的,非常適合普羅大眾,即便是你本身對於經濟沒有什麼概念,也不影響閱讀與理解。

對於作者在書中描述在現有體制下對於未來的可能發展,作者認為危機已經到了一個不得不企圖引起更多人留意的階段,但仍舊對人性感到相對樂觀,因此提出了潛在的可行方案。但就我個人而言,在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已經讓少數人握有大部分資源這件事變成共識之下,想要讓這些少數人「放棄」目前手上握有的資源/權力,個人認為從人性面出發來看的話,還是難度相對大。事實上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我自己一直以來都抱持著兩者都存在的觀點,善惡並存之下,往往誰更佔優取決於當下的環境。

換言之,在資本主義的環境下,人性較光輝的一面某程度上是更難被誘導出來,這也是比起作者還相對樂觀的態度來說,個人反倒是相對悲觀,即這個資本主義的社會已經早就到了一個無法逆轉的階段,這個體制爆炸也是遲早的事。而作為個體來說,我能做的就是在還活著的時候,爭取不被這個體制把自己變成最不想要變成的那種人,設法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如果有後代,也要盡全力讓這個價值觀傳遞下去。個體或許沒辦法改變什麼,但如果足夠多的個體都具備這樣的意識時,也許有轉機也說不定(我知道這段聽起來很矛盾,但我就是這樣矛盾的思想集合體)。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策略遊戲

如何克服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