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致勝;Mindset》心得分享—提升人生的必看書籍

《心態致勝;Mindset》是近期自己閱讀的書籍當中,個人認為對於多數人而言應該相當實用,而且真心推薦的書因為自己最近這段時間基本上都重點放在市場交易的相關內容,這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就顯然不是很實用)。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原文名稱是叫《Mindset》,但是中文翻譯裡面出現「致勝」這個詞個人其實還蠻不苟同的以作者的主張而言,甚至有誤導的嫌疑,讀者可以閱畢後回來看我這段話感受一下),實體書甚至還有「全新成功心理學」的字眼,而個人本身對於「成功」、「致勝」這類名詞普遍不太喜歡,或許是對於時下太多投機取巧之士靠著話術來賣弄這些名詞來謀求個人利益這部分確實看不太過去。


不過,這並不影響這本書的價值,個人認為任何想要讓人生變好(無論是哪個面向),這本《Mindset》都能提供相當高的價值。在閱讀《Mindset》以前,因為自己這些年在人生抉擇上選擇了另一條相對另類的道路,雖然和大多數人不一樣,但卻反倒誤打誤撞的讓自己的狀態越來越好,無論是個人狀態,抑或是人生其他的面向(比如人際關係、個人的教練教學領域、情緒控管等等)都顯著的提升這也讓我後來真切相信一個人要真的完成蛻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而閱畢後才發現,這些年的進步,離不開這段歲月正好不經意的運用了書中的概念(所以看完之後感受非常深刻)。因此,決定把閱讀完後的心得做一些整合分享,希望能夠促使更多人主動翻閱這本書,就算各種因素沒辦法親自翻閱,也至少能夠從個人以下的分享中學習到實用的概念或想法,然後能夠真實的嘗試去落實到自己的生活中。

用以下這段話作為人生總結,或許顯得有點簡單粗暴,但作為一份長篇心得分享來說,應該還是夠用的。

《Mindset》:「心態,才是影響個人學習、成長、人際關係、終身成就、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



我很喜歡把人生看成是一種機率遊戲(類似於打牌),而想要在這類遊戲中爭取主動權或建立優勢,必然離不開「策略」的合理運用(比如時間管理、健康管理、財務管理、人際管理等等,我都認為需要合適的策略來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以提升自己獲勝或達成目標的機率。而這本《Mindset》的核心主題,正是個人閱畢後認為能夠提高完成人生目標的機率(當然啦前提是讀者要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Mindset》,顧名思義就是一本以「心態」作為核心主題來進行探討的書籍。作者將「心態」劃分為兩大類型,分別是「定型心態」「成長型心態」,而全書基本上就是圍繞著這兩種心態來展開探討(兩者的定義、兩者在生活各個面向的影響、以及如何培養這兩種心態)

「定型心態」,就是相信個人的素質是無法改變的,比如認為像是智商、能力、個性等等這些素質是天生就注定的,比較像是把這些特質理解成天賦的概念(畢竟天賦確實是沒辦法培養的)

「成長型心態」,就是相信個人的素質是可以培養、發展的;這種心態則認為無論是智商、能力、個性等等這些素質都是完全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與正確的方法來獲得改善與進步(這類人也理解天賦是注定的,因此反而會想盡辦法透過其他方式來彌補天賦的不足)

不過這裡必須要注意的是,這兩種心態並不能純粹的用二分法的概念去理解,而是更接近一種連續向度的概念。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將「定型心態」與「成長型心態」看成是一個連續向度的是兩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可能落在這個連續向度上的任何一個點上,有些人可能稍微傾向於某一段,有些人可能比較極端的在某一段,有些人則可能剛好在中間;除此之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事物或立場上是可能具備完全不同的心態,比如我可能在A事物是「定型心態」,但在面對B事物的時候卻是「成長型心態」。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最本質的差異源自於信念(定型心態認為人不會變,成長型心態則認為透過正確的努力方式人是可以改變的),而信念上的差異則導致了兩者對於同一事件的詮釋會全然往不同的方向前進,自然就進一步造成在雙方在歸因上的差別,比如書中提到的:

「在定型世界裡,失敗指的是遭遇挫折,可能是成績不好、輸了比賽、被炒魷魚、被拒絕等,這些事往往被詮釋成你不聰明、不能幹。但是對於成長型世界裡,失敗指的是不成長,不努力爭取自己珍視的東西,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因此,在定型世界裡,努力會被認為是拙劣的象徵,因為就是不聰明、不能幹,所以才需要努力;對於成長世界來說,努力被認為是正確且必要(但如果抱持著努力就一定會有好結果的話,這並非成長心態,後面會提到,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這比較接近成長心態),因為只有透過努力,才能變好、變強。」


定型心態者因為信念與詮釋模式所導致的歸因往往容易出現比較極端的兩種情況,要嘛過度低估自己(反正我就是爛啊),要嘛過度高估自己(就是因為我夠厲害才會成功)。成長型心態者則相對比較不容易出現這種極端的情況,但並不表示他們就總是能夠做出更精準的歸因或決策,只是相對而言,無論是成功或失敗,成長型心態者比較能夠用更合理的方式來看待,即不會過度低估,也不會過度高估自己。

這對於人生的長期經營來說,有什麼差別嗎?差別可大了。

因為信念上的不同,造成兩者對於事件在詮釋上的差異,連帶影響了雙方在事件後續的歸因上出現不一樣的結果,而這直接導致的就是兩者在各自往後的人生決策上會出現非常大的分歧、而這些人生決策中大大小小的分歧,長期而言就會是很可觀的人生差距了。

作者在書中舉出了非常多例子說明定型心態者是如何錯誤理解努力這件事,而且總是急於想要證明自己(因為要是無法證明自己夠強,那就間接表示自己其實是很爛的,因此如果想要避免自我形象受損,對定型心態者來說最直接的做法就是不斷的證明自己的能力),甚至把證明自己這件事放在所有事情的最前面(哪怕要犧牲其他人作為代價也在所不惜,看到這裡有沒有讓你/妳想起了身邊的誰?)。而成長型心態者因為總是聚焦在改變、進步這些層面上,光是從這裡就不難看出,如果人生是一場長期的機率遊戲,雙方在這場遊戲上的差距只要週期拉長一些,差距基本顯而易見。

當思考到這裡的時候,忽然想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如果成長型心態真的那麼好的話,那為什麼還有定型心態者的出現?而且還不在少數?

思考後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因為定型心態相對而言耗費的認知資源更少。從上述的定義與例子當中其實可以發現,定型心態者往往看待事情容易陷入比較線性思考的迴圈當中,比如考試考壞了,一定是自己不夠聰明,不然就是考試的題目有問題;比賽輸了,一定是自己太爛了,不然就是對手作弊等等。這種非黑即白的歸因模式(通俗的說法就是「找藉口」)正好省去了思考與找尋真正的核心問題所需要的大量認知資源,而且也讓自己不用面對一旦努力後還要失敗的痛苦(這確實他媽的痛苦),省去了大量思考所需要的大腦認知資源、身體力行的大量努力、以及努力後的不確定性,還能順便維持自我形象。換言之其實定型心態之所以更容易被形塑,也並非刻意為之,不過是潛意識為了規避某些代價而不自覺形成。

反之,成長型心態確實幾乎是沒有任何壞處,但要真正養成這種心態,確實過程中需要付出不小的代價的(大量的認知資源、大量的努力、大量的痛苦,我這幾年大概就是這樣熬過來的),光是面對任何挫折都不要為自己找藉口這部分大概就夠痛苦了,更不要說總是先檢討自己,經常檢視自己的信念等等,這些都是非常需要大量練習才能習得的(書籍都提供具體做法,歡迎讀者自行翻閱)。而有鑑於人性中存在規避痛苦的天性,因此成長型心態某種程度上在我看來是違反人性的,但我想,我們人類之所以演化進化成今天的人類,不就是因為克服了許多基因裡遺傳下來的天性嗎?

更不要說,仔細回想我們自己身邊的人,無論你認識或不認識的,那些能夠真正對你/妳人生帶來重大正面積極影響的(比如老師、教練、某個長輩、某個偶像、某個朋友等等),你覺得這些人都是什麼樣類型的心態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爸爸寄來的經濟學情書》閱讀心得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策略遊戲

如何克服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上)?